2018年廣州設計論壇
發布時間 2019-02-19
開幕式
12月18日,“2018年廣州設計論壇”在廣州市城市規劃展覽中心隆重開幕,廣州市副市長馬文田、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張少康出席開幕式并致辭。廣州市政府副秘書長李紅衛為論壇主講嘉賓頒發“廣州城市建設專家顧問”聘書。何華武、鄧文中(外籍)、李焯芬(香港)、王復明、陳湘生等5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和交通運輸部總工程師周偉、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城鄉規劃院院長陳紅纓、東南大學土木建筑交通學部主任王煒等來自內地和港澳地區的行業著名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共280多人參加了論壇。
此次論壇由廣州市人民政府主辦,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承辦,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廣州市市政工程協會、廣州市城市規劃展覽中心、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廣州市交通規劃研究院、廣州地鐵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協辦。論壇以“粵港澳大灣區樞紐城市規劃設計與建設”為主題,通過兩天的行業專家的前沿思想相互碰撞,給業界帶來了創新活力,將更好地助力廣州探索樞紐型城市建設和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
馬文田副市長致辭
馬文田在致辭中表示,廣州必須緊緊抓住戰略機遇,進一步優化空間布局,完善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強化綜合城市功能和全球資源配置能力,著力提升廣州在大灣區的核心引擎功能和國際競爭力。他說,舉辦本屆論壇,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具體舉措。希望專家代表們暢所欲言,為促進廣州樞紐城市建設、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積極建言獻策,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融合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張少康廳長致辭
張少康廳長在致辭中說,舉辦廣州設計論壇,是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重要舉措,也是堅定不移貫徹落實中央、省關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決策部署的重要實踐,尤其對強化內地與港澳交通聯系、構建高效便捷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方面,必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專家暢議灣區建設
何華武院士演講
何華武院士首先發表題為“粵港澳大灣區城際軌道交通建設規劃的思考”的演講,他先介紹了近年中國高鐵發展的驚人成就:全國鐵路網絡規模快速增長,近3000公里的鐵路里程總量占了全球鐵路總里程的66%,多項指標遙遙領先。擁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速移動裝備——“復興號”動車組以其優良的運行品質享譽世界,與高鐵發展同步的是高速大跨橋梁、地下、水下高速通道和車站的快速發展。快速發展的中國鐵路在助推經濟要素快速流動的同時,也將東部地區產業發展的脈搏延伸到了中部和西部,日新月異地改變著中國,推動著中國。
何華武院士以東京、紐約和舊金山等世界著名灣區的發展特點和相關數據,來對比分析由香港、澳門兩個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等九個市組合的粵港澳大灣區的現狀,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實力、人才隊伍和創新能力都具有很強的實力和很大的潛力。廣州作為灣區中心城市之一,其綜合交通樞紐的功能就更加突顯和重要。他認為,大灣區建設應增加普鐵、高鐵、城軌、輕軌、地鐵、公交及航空、航運等多種交通方式的銜接,實現功能完善、現代智能、便捷高效的現代客運特性。
對未來灣區交通建設,何華武院士提出了“外拓通道,內筑網絡”的發展思路,并以貴廣鐵路的建成讓貴州成為廣州經濟發展的后花園為例子來證明灣區交通除了體內的完善外,還應充分認識北上南下、東擴西進,構建大灣區內外1至3小時的通達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李焯芬院士演講
李焯芬院士的演講,首先從灣區建設將引領整個中國南方發展的高度著眼,強調了人才培養對創新驅動的重要性。他認為應該努力將廣州現有品牌高校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的大學,積極聯合港澳名牌大學,積極發展建設高級研究院,把更多的各類創新人才匯集到大灣區來,為大灣區實現世界一流灣區的目標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在分享城市建設問題方面,李焯芬院士著重向來賓們介紹了香港近二十年來城市防災、減災工程方面成功的經驗。以山坡地為主的香港,地處南海臺風多發的地帶,尤其是每年幾百起山體滑坡對香港構成了常態性的威脅。在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中,香港從原來的噴灌混凝土保護法發展到今天集抗滑與綠化相結合的環保型抗滑法,即土釘加綠植的加固邊坡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二十年來數以萬計的邊坡防護都用了這個方法,防災、減災效果顯著。
陳紅纓院長演講
陳紅纓院長以“超大城市綜合交通規劃設計探討”為題,介紹了上海基礎設施三個骨干系統,即城市快速路網系統、軌道交通線網系統和虹橋綜合交通樞紐的具體建設實踐。介紹了海綿城市建設和開展裝配式的發展情況和未來態勢。
演講的最后,陳紅纓院長以“立足新發展理念下的全球城市一體化交通發展戰略,強化公交優先、綠色發展,需求調控和精細化管理,強化軌道主導的交通骨架對城市空間的支撐,構建樞紐型、功能型、系統化、網絡化綜合交通體系的系統理念,分析了廣州目前交通在區域通達圈、港口和機場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建議廣州從構建城市群交通的的整體思維出發,積極推動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綜合交通深度融合和設施的互聯互通,努力創新和運用城市建設的新理念、新技術,并相信未來的廣州一定能夠建設成為令人向往的美麗宜居花城、活力世界。
王煒主任演講
東南大學土木建筑交通學部王煒主任從城市交通問題與應對的總體思路、城市綜合交通系統的供需平衡策略、系統協同策略和效能提升策略四個方面,以其團隊幾十年來對城市交通問題的分析研究數據以及對國內外數十個城市交通情況的考察數據,針對目前國內大多城市普遍存在的交通系統協同功能、交通供給的有效性不足等共性問題,提出了新型城鎮化背景下,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需要轉變的思路。
他認為,應樹立城市交通發展引導城市開發,預前解決城市綜合交通系統供需平衡的決策理念,才能更好地實現交通體系的協同,提高城市的功能和效能,確保城市交通適應城市的發展;他提出,大城市應該建立以軌道交通為骨干、地面公交為主體,步行、非機動車、小汽車等多種交通方式協調運轉的綠色出行系統及配合以相應的支持和鼓勵的政策;并提出未來城市互聯網+交通的建設發展方向,力推以大數據支持城市的智能交通發展。
鄧文中院士演講
鄧文中院士以介紹目前世界知名的舊金山大灣區、紐約大灣區、東京大灣區的橋梁建設的概況,開啟了他的演講。
他肯定了近些年中國在橋梁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并從粵港澳大灣區人均GDP水平的角度,展望了灣區發展的潛力空間;認為涵蓋三區九市的粵港澳大灣區面積廣闊,水域豐富,交通樞紐中的橋梁建設非常重要;同時在借鑒美國灣區橋梁建設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詳細解析了安全、實用、經濟和美觀這4個橋梁建設基本要求的平衡關系。他認為,橋梁設計的目標是在滿足安全和實用的前提下,在業主經濟允許的范圍內,設計出最美麗的橋梁。
周偉總工程師演講
交通運輸部總工程師周偉在“加快建設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支撐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演講中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全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要將灣區建設成為一個高水平的參與國際合作競爭的新平臺,為“一帶一路”的建設和形成我國全面開放的新格局提供有力的支撐;
他還介紹了交通運輸部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規劃綱要精神,綱要明確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構筑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交通運輸體系,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一流的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提供有力的支撐保障,現交通部已開展了粵港澳大灣區交通運輸發展研究工作。
王復明院士演講
王復明院士演講的專題是“地下基礎設施病害診治技術的發展與‘工程醫院’平臺建設”。他首先簡要地闡述了地下基礎設施病害與交通安全的重要關系,介紹了他領導的團隊多年來在水引發的基礎工程設施災害及病害防治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包括快速修復材料、技術、工藝、設備、管理等地下非開挖修復技術,以及在推廣運用這些技術方面的實踐和建立起來的互聯網平臺——“工程醫院”。
王復明院士表示,下一步將積極推廣所取得的技術成果,并探索打破行業界限,促進水利、土木、交通的融合發展。
陳湘生院士演講
陳湘生院士演講的專題是“需求-大數據-綜合交通-土地資源-城市空間之全域多規合一“,他認為,要保持經濟的持續發展,就必須也只能充分地利用地面有效的土地資源和合理且充分地開發利用地下空間,才能實現交通與經濟同步甚至是超前的發展;要通過科學的規劃和設計,實現城市土地立體空間高效利用,給城市軌道交通業主帶來穩定的客流票務收益、物業及商業的額外收益,包括環境和資源高效利用的新增效益;要通過關鍵裝備國產化帶動中國制造,使運維管理安全高效,降低全壽命周期的成本,全面促進并激活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的健康發展。
陳湘生院士最后還介紹了多年來在地鐵建設方面取得的技術創新成果,特別是在高密度的城市建筑群、地上地下密集的交通網線狀態下的地下掘進的高難技術。
兩天論壇,分四場演講,共迎接來賓上千人次。2018年12月19日,“2018廣州設計論壇”在熱烈的氣氛中圓滿地落下帷幕。
論壇花絮
論壇花絮
論壇現場
領導與專家合影
專家對話
媒體采訪鄧文中院士
媒體采訪陳湘生院士
來賓提問